智慧農機見證農耕之變
柳工農機的一處生產車間內景。 (柳工農機供圖)
河南省周口市,聯合收割機在河南省黃泛區農場的麥田里收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江蘇省海安市胡集街道周吳村田間正在工作的智能自走噴桿噴霧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金秋時節,是收獲的季節。入秋以來,全國各地秋糧大規模收獲陸續展開,一臺臺現代化農機裝備馳騁田間地頭,成為秋收“大舞臺”的“主角”。河南省安陽市曹固村,無人駕駛收割機兩天收完1200畝地;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的現代蔗業示范區,大型甘蔗收獲機將甘蔗切段收集、蔗葉分解成碎渣……根據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數據,預計今年“三秋”期間,各地投入的各類農業機械將達到3000萬臺(套)。智慧農機改變了傳統農耕方式,讓農業生產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發展農業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給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鞭r機裝備是提升農業效率、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快速提升,由2012年的57%到如今超過72%。農機裝備產業發展也取得積極成效,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對于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1
地上的農機連上了天上的“北斗”
無人收割機瞄得精準、行得筆直
進入10月,河南省鶴壁市??h優質花生現代農業產業園內,8000畝花生田透出豐收的喜氣。一早,伴著機器轟鳴,一臺4壟8行的無人駕駛農機從倉庫開出,按照規劃路徑,精準開進田里?!笆盏酶蓛?、瞄得精準、行得筆直、不用人管、天黑了也不怕?!碑a業園生產負責人宋法軍表示,一臺無人花生撿拾機一天能收700畝地,比傳統收割效率提升了5倍。
沒有農機手操作,無人農機是如何看得準、行得正的?園區技術主要負責人王東偉告訴記者,這是因為這些農機連上了天上的“千里眼”——北斗導航系統。
“在我們收割機的頂端,有兩個蘑菇狀的信號接收器。信號接收器裝有GNSS天線,可以接收北斗定位信號。我們會事先對田塊進行打點定位,規劃最優作業路徑,然后將作業地塊的經緯度數據輸入系統,之后把機器開到田里,打開開關,它就能自己按照設置好的路線跑起來,還會智能轉彎?!蓖鯑|偉介紹,如今,北斗導航系統已經廣泛應用于園區的各種農業機械裝備中,每臺設備上都裝有一個北斗導航智能終端。
“北斗”是我國農機裝備領域近年來的新晉熱詞。隨著我國北斗導航系統投入商用,越來越多搭載北斗智能終端的農機裝備出現,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在北斗衛星精準定位的賦能下,農機可以自動控制方向,提升了機械化作業的精準度,更引領了我國精準農業發展的新潮流。
在江蘇省高郵市的揚州大學實驗農牧場(康源乳業公司),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插秧機、無人飛機、無人駕駛收割機等無人化農機一字排開,組成一個“機械方陣”,讓農牧場實現了“耕種管收”的全環節無人化作業和農機作業數據統計分析。依托北斗導航系統和無人農機設備,目前農牧場已形成農業生產全程精細管理和精細作業技術的協同工作模式。
“我們從去年開始使用搭載了北斗導航系統的無人農機設備,農場耕種收的質量顯著提高,行距株距精確無誤,大幅度降低作業行間重疊、遺漏。今年春播的時候,我們用了北斗播種機,播種均勻、深淺一致,不僅提高了播種質量,而且節約種子使用量達到15%以上,提高壯苗率20%以上,勞動力用工成本減少70%以上,節水30%以上?!笨翟慈闃I生產技術科張宜輝這樣表示。
為了鼓勵農戶使用北斗農機,近年來,不少省區市已將農用北斗智能終端納入購機補貼。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農戶購置一臺農用北斗作業監測終端可獲得補貼1000元。安徽省多地今年也陸續開展農機補貼比例提升工作,深化北斗系統的農業應用,推動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
《2022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已有超10萬臺農機安裝北斗自動駕駛系統,安裝農機定位作業監測等遠程運維終端超過45萬臺(套)。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到“十四五”末期,我國平原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將全面普及以導航技術為主、具備自動行走能力的智能農機裝備,在集中連片的大型平原地區農場,具備高度自主行走能力的智能農機、完全自主行走能力的農機將成為作業主力。屆時,我國農業的現代化水平將會進一步提升。
2
數字化智能化設備走進茶園果園
降低用工成本,提升產品品質
國慶期間,正是秋茶收獲的季節。福建省福州市春倫集團的萬畝茶園里,綠意濃濃。一排排茶樹中間,一臺臺由采摘裝置和茶葉收集裝置組成的自動采茶機來回穿梭,不到十分鐘,一排茶葉便采摘完畢。
春倫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傅天龍告訴記者,這片10000多畝的茶園是集團的數字茶園基地,從采摘到管理,都實現了數字化、智能化。就拿采收環節來說,現在茶園里有自動采茶機23臺,采茶效率比傳統手工采摘提高了300%以上。在制茶方面,也投用了8條全自動毛茶初制生產線,只要調節好溫度、速率、鮮葉量、揉捻力度等工藝參數,設備就可以自動將鮮葉制成毛茶,比起傳統手工制茶工藝,效率提升600%以上,優化人工成本330%,茶葉的品質也更加穩定。
“我們是2018年開始進行數字茶園建設的?!备堤忑堈f,“這不僅是為了提升茶葉品質,更重要的是能夠推動茶園實現產業化發展,進而帶動生態農業發展?!?/p>
傅天龍給記者列舉了茶園的一系列數字化設備:視頻監控、VR全景、5G網絡等感知設備,可以對茶葉進行信息自動采集,實現茶園可視化、可追溯管理;茶農通過手機上的春倫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隨時隨地可查看茶葉的生長情況和環境數據。溫度、濕度、光照度、風向、風速、二氧化碳濃度……哪個地方出現異常,系統都會實時提醒;茶園里還設有多個24小時運轉的監測站,主要用于采集蟲情信息、誘捕害蟲,并將昆蟲的高清照片傳送到集團物聯網平臺中控中心。平臺系統可以診斷害蟲類型,分析、預測蟲害發展趨勢并對癥下藥。這些設備,都讓茶園的管理更加精細化。
農業農村部指出,發展農機大數據和智慧農機裝備是我國農業機械化和農機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在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的同時,通過信息技術裝備實現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對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建設現代農業具有重大意義。
近年來,在國家有關政策支持和相關技術的發展帶動下,數字農業、智能農業在全國各地四處開花。
手機掃一掃就能獲得施肥方案,坐在監控中心輕點鼠標就能遠程澆灌……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米籮鎮的獼猴桃產業園里,一系列高科技手段為豐收助力。市農投公司萬噸冷鏈物流中心分選車間,一臺全自動“CT機”通過AI視覺系統,對獼猴桃進行360度檢測分級,挑選出優質果打包、分裝、發售。當地一家獼猴桃企業倉儲冷鏈部部長姜廣介紹說:“這臺智能分選設備,可以對獼猴桃的重量、外觀、糖分、硬度等進行智能識別、標準分選,每天分選出來的高標準商品果數量在200噸以上,保證到了消費者手里,都是個頭飽滿、色澤誘人?!?/p>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這種果蔬智能分選設備近年來在貴州不少地方得到推廣應用,選出的都是精品,極大提高了當地農產品的附加值。貴陽市修文縣獼猴桃種植大戶施朋啟介紹,“縣里安裝了果蔬智能分選線,每條果蔬智能分選線都設置了大數據中控臺,可以自動采集分選數據和入庫情況,告別了過去人盯人的模式,大大減少人工消耗,降低用工成本,今年果子應該又能賣個好價格?!?/p>
3
蔗農用上了國產大型甘蔗收獲機
相比進口農機更物美價廉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現代蔗業示范區內,成片甘蔗被甘蔗收獲機切割成段。一臺甘蔗收獲機,一天能收割100噸甘蔗,而人工砍收,每人每天只能收割1噸。
這些甘蔗收獲機的生產制造商是廣西的一家本土企業——柳工農業機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柳工農機)。公司自主研制的S935甘蔗收獲機曾創下單機單日采收甘蔗500噸的成績,是全球同行中最大型高效的產品。
廣西盛產甘蔗,制糖業是當地的特色產業。但廣西丘陵山地多、地塊小,這些地理特征讓甘蔗機械化種收變得艱難。賓陽縣現代蔗業示范區負責人柯小清說,以前,為了種好甘蔗,示范區想了很多辦法,比如高價進口國外的機械,但實際使用效果并不好,不適合廣西的地理環境,售后維修也不方便?,F在用上了國產農機,不僅價格實惠,而且好用實用。
柳工農機生產的甘蔗收獲機之所以好用,在于量身定制。柳工農機品牌宣傳負責人韋曉春介紹,柳工農機的甘蔗收獲機針對廣西丘陵地形設計,靈活性高,動力儲備也大。除了甘蔗收獲機,柳工農機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研究院還聘請了華南農業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專家隊伍,從甘蔗育、耕、種、管、收、運出發,開展甘蔗生產全程機械化的研究。有了國產農機的助力,從2011年到2021年,廣西全區甘蔗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升了近25個百分點。
每年的11月到來年的3月中旬是甘蔗收獲的季節,從9月開始,柳工農機的甘蔗收獲機訂單量就會增多。韋曉春說,2016年柳工農機注冊成立時,公司僅有一款產品,就是S935甘蔗收獲機,銷售也并不理想。而近年來,柳工農機的甘蔗收獲機系列不斷迭代升級,在今年9月舉行的第19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公司展出的全新一代甘蔗收獲機S713已經實現了無人駕駛。
“這種甘蔗收獲機專為小地塊作業設計,掉頭靈活,能在300米內由人遠程操控,在丘陵地帶可以保障操作者的安全?!表f曉春介紹,“收獲機先用刀片將甘蔗切斷,之后輸送至切段箱切段,再把切好的甘蔗收集到料斗。標準收割狀態下,一臺收獲機的收割效率是每小時10噸?!?/p>
為鄉親們生產自己的農機,這是做甘蔗收獲機起家的柳工農機的初心。由此出發,如今,柳工農機的農機裝備產品體系日益豐富,技術水平也不斷提升。
柳工農機的發展可以說是國產農機領域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國產農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都較低,一些核心零部件、核心技術也受制于人。在甘蔗這種經濟作物領域,相比三大主糧作物,收獲機械發展速度更顯緩慢。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機裝備產品體系日益豐富,形成了65個大類、4000多個機型品種的產品系列?!笆濉睍r期,國產農機產品供給能力穩定達到90%,主要經濟作物薄弱環節“無機可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在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上,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主展館現場所展示的農機機器,幾乎都是國產。展館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國產大型農機在研發制造技術、質量等方面取得不俗成績,改變了進口農機長期壟斷高端農機市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