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十四五”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沒有農業機械化就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為貫徹落實《農業農村部“十四五”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規劃》《河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河北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要求,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補短板進程,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成效
“十三五”以來,全省農業農村系統認真落實農業農村部和省委、省政府部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全程全面機械化穩步推進。全省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由“十三五”初期的74%增長到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2個百分點。小麥、玉米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9.80%、92.75%,均高出全國3個百分點,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棉花、馬鈴薯、大豆、花生綜合機械化率分別由“十三五”初期的60%、76%、44%和61%,提高到67.32%、84.50%、65.18%和79.75%。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由總體31%提升到35%。
二是農機裝備結構持續優化。積極落實農機購置補貼和農機深松補助政策,補貼機具41.35萬臺,累計完成深松作業面積4283萬畝,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7965.74萬千瓦,占全國總動力7.5%,位居全國第三位。全省大型拖拉機保有量達到12.4萬臺,臺均動力從“十三五”初期的16.85千瓦增長到20.89千瓦,玉米收獲機總量由6.59萬臺增加到7.83萬臺。
三是智慧農機快速發展。圍繞精細整地、精量播種、精準施肥和精確收獲等農機精準作業關鍵技術,在全省43個縣打造智慧農場79個,探索建立了一整套以智能化為主導、以精準作業為核心的技術體系。建設省級農機智能化信息決策管理平臺,實現農機統計、購置補貼、深松作業、秸稈綜合利用、安全監理等方面數據采集分析智能化和互聯共享;全省智慧農機裝備保有量接近2萬臺,走在全國前列。
四是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和安全監管能力不斷提升。全省農機大戶3.9萬戶,大型農機作業服務組織1987家,農機合作社2899家。農機服務組織、合作社在重要農時季節機械化生產中承擔超過65%的作業面積。全省創建1個全國“平安農機”示范市、32個示范縣。全省119個縣實施政策性農機保險補貼,參保農機49676臺。全省農機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和受傷人數3項指標比“十三五”初期大幅降低。
(二)面臨挑戰
一是農業機械化政策支持體系不健全。在推進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應用、無人化農場建設、宜機化改造、農機化綜合服務體系建設、高技能農機化人才培養等方面缺乏扶持政策。農機生產、科研、教育、推廣等協同創新機制沒有真正形成,科技創新動力不足,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后備人才不足。 二是農機農藝農田協同配套亟待加強。機械化生產與農藝制度、種養方式、作物品種及產后加工不協調等問題突出,農機農藝融合不夠緊密。農機作業、機具存放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下田難、作業難、存放難等問題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機裝備的使用效率與壽命。三是農機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糧食作物機械化水平較高,棉油果菜等經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以及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農業等領域機械化水平較低。
(三)發展機遇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必須加快補上農機化短板弱項,強化農機裝備支撐。從中央及省委省政府部署上看,中央十分關注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發展。2016年以來,歷年中央一號文件都對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提升農機裝備水平進行安排部署,明確一系列推進舉措。
2018年,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2019年,省政府印發《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對全省農機化發展做出具體部署。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提出“提高農機裝備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區農機裝備研發制造,加大購置補貼力度”等要求。這些決策部署充分肯定了農機化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明確了“十四五”農機化發展的方向和任務。
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進程看,現代農機裝備已不僅僅是生產工具,機械化程度越來越直接地影響生產成本和農民種植意愿,影響先進農業技術標準化應用,影響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影響農業投入品減量化使用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從新階段對農業機械化要求上看,在糧食生產、生豬生產、奶業振興、“菜籃子”產品等重要農產品保供方面,需要充分發揮農機化作用,提供裝備支撐。在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方面,需要盡快研發一批新技術、新裝備,突破一批關鍵核心和“卡脖子”技術。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方面,需要加快丘陵山區農機化發展。在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方面,需要發揮農機社會化服務在農業生產性服務業中的引擎作用,引領傳統分散經營向規?;s經營轉變。
綜合研判,“十四五”期間,是我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也是我省從農機大省向農機強省邁進的重要時期,必須立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部署,準確把握新階段農業機械化的歷史方位,積極應對面臨的挑戰,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質量發展。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為重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以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滿足生產經營者對機械化生產的需要為目標,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農機服務模式與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機械化生產與農田建設相適應為路徑,以科技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為動力,補短板,強弱項,促協調,推動農機裝備產業向質量品牌服務聯動轉型,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升級,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發揮機械化增產減損作用,為全省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有力支撐;發揮機械化節本增效作用,推動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發揮機械化引領作用,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發揮機械化驅動作用,拓寬農民就業增收空間。
堅持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圍繞全省農業結構調整和品質提升,調整資源配置和政策傾向,滿足生產需求,主動做好配套。積極推進糧食產業全程機械化,打牢豐產豐收、有效供給基礎。圍繞高端設施農業、畜牧水產、果品等優勢產業以及中草藥、食用菌等特色產業,研究破解關鍵作業環節機械化瓶頸,盡快補齊短板,拓展農機化發展空間。
堅持創新驅動、協調發展。堅持農機農藝融合,強化農機農藝部門間相互協調,建立農機研發、制造、推廣聯合攻關、相互協作的工作機制。緊緊圍繞各產業農機薄弱環節、薄弱區域“無機可用、無好機用”的問題,引導和支持骨干企業開展高端智能農機裝備的創新研發,提升新型農機裝備的推廣應用水平,加快現有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堅持政策扶持、市場主導。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持續完善農業機械化扶持政策體系,優化管理體制機制,增強公共服務供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充分調動企業研發生產高端先進機具和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農機裝備科技水平明顯提升,重點農機裝備和關鍵零部件“河北制造”更具品牌價值和競爭優勢。全省農機總動力穩定在8200萬千瓦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升到88%以上,棉花、油料主產縣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丘陵山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升到73%以上。區域優勢作物薄弱環節機械化全面突破,其中花生、大豆、谷子收獲機械化率分別提升到78%、75%和56%以上,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率總體提升到55%。
“十四五”農業機械化主要指標及目標值
序號 |
項目 |
2020年基期值 |
2025年目標值 |
指標屬性 |
1 |
農機總動力 |
7000萬千瓦 |
8200萬千瓦 |
預期性 |
2 |
全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83% |
88% |
預期性 |
3 |
小麥耕種收綜合 |
99% |
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 |
預期性 |
4 |
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 |
92% |
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 |
預期性 |
5 |
花生機收率 |
40% |
78% |
預期性 |
6 |
谷子機收率 |
38% |
56% |
預期性 |
7 |
大豆機收率 |
60% |
75% |
預期性 |
8 |
丘陵山區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械化率 |
65% |
73% |
預期性 |
9 |
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總體機械化率 |
35% |
55% |
預期性 |
三、重點任務
(一)著力提升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
1.補齊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短板。圍繞冬小麥節水灌溉、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高速精量播種、玉米籽粒直收及烘干、馬鈴薯機種機收、谷子收獲等薄弱環節,推進高效適用機具研發推廣,提高機具適應性和可靠性,重點解決“無機可用、無好機用”問題。強化良田、良種、良機、良法集成配套,總結推廣適宜技術路線和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加強試驗示范。到2025年,全省馬鈴薯、大豆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0%和85%。
2.推動糧食機械化生產關鍵環節減損提質。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意識,切實將減少糧食作物機收損耗浪費納入常態化管理,推動降低糧食生產各環節損耗浪費。制定或完善糧食作物精量播種、機收減損作業標準和操作規范,加強糧食作物在用播種機、收獲機質量調查和相關機具田間測評選型,引領企業改進播種、收獲機械產品性能。在產糧大縣開展機收減損技能大比武活動,每年評選30個機收減損作業能手,提高機手規范化操作、標準化作業的意識、能力和水平。精心組織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注重提高機具技術狀態,制定機械化救災防災應急預案,建立應急作業服務隊,促進作業有序高效,最大程度減少損失。到2025年全省推廣高效縱軸流式谷物聯合收割機2000臺以上,建立應急救援服務隊150個以上。
3.構建糧食全程機械化高效生產體系。持續推進農機深松深耕作業,促進糧食生產機械化與耕地保護相得益彰。加快選育宜機化糧食品種,提升育種機械化水平,推進良種良機協同發展。深入推進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探索適合不同作物、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形成高效機械化技術路線和解決方案。加快種子處理、高效植保、產地烘干、秸稈綜合利用等環節與耕種收環節機械化集成配套,推動建立健全區域化、標準化的高質量糧食機械化生產體系。每年至少建設10個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到2025年達到100個,引導有條件的縣(市、區)和墾區整建制率先實現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
(二)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生產機械化
4.提升大宗經濟作物全程機械化生產水平。緊盯棉花、花生機械化生產薄弱環節,加快補齊機具短板,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著力細化完善生產模式,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棉花主產區示范推廣新疆機采棉標準化種植模式,推進深耕整地、衛星平地、覆膜播種、水肥一體化、高效植保、機械采收、殘膜回收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ㄉ鷥瀯輩^推廣深耕整地、起壟播種、無人植保、挖掘晾曬、撿拾收獲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到2025年,全省棉花、花生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8%、90%。
5.突破特色經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加快特色經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推進露地規模種植蔬菜精密播種、標準化育苗、高效移栽收獲等機械化技術示范推廣,發展葉類和根莖類作物收獲機械化,示范花類、茄果類蔬菜采摘輔助平臺。推動標準化果園建設,加快先進適用裝備研發推廣,實現開溝施肥、除草打藥、水肥一體、疏花疏果、修剪采摘、枝條處理等機械化作業。因地制宜推進中藥材、食用菌等區域特色特產作物生產機械化,著力突破小籽粒、花果類中藥材機收環節瓶頸,示范推廣食用菌工廠化生產技術,破解蘑菇自動采收環節難題。到2025年,全省露地規模種植蔬菜機械化率達到55%。
6.加快推進設施種植全程機械化。圍繞優勢區域,積極打造布局標準化、建造宜機化、作業機械化、裝備智能化、服務社會化的設施種植產業。制修訂適宜不同地區的溫室設施結構與建造標準,推廣節能型設施建造材料和低能耗電動設施裝備,加快補齊播種移栽、高效收獲、尾菜處理等環節技術裝備短板。推廣環境自動調控、水肥一體化和作物生長信息監測等機械化信息化技術,探索開展嫁接、授粉、巡檢、采收等農業機器人示范應用。到2025年,設施農業機械化率達到55%。
(三)加快發展畜禽水產養殖機械化
7.推進主要畜禽規?;B殖全程機械化。健全完善畜牧業機械化技術標準體系,制定生豬、蛋雞、肉雞、奶牛、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種規?;B殖設施裝備配套技術規范。加強畜禽品種、養殖工藝、設施裝備集成配套,著力改善中小規模養殖場(戶)設施裝備條件,鞏固提高飼草料生產與加工、飼草料投喂、環境控制等環節機械化水平,推動構建區域化、規?;?、標準化、信息化的畜禽養殖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加快解決疫病防控、畜產品采集加工、糞污收集處理與利用等薄弱環節機械裝備應用難題,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畜禽養殖機械裝備技術。到2025年,生豬、蛋雞、肉雞規?;B殖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奶牛、肉牛、肉羊規?;B殖機械化率分別達到80%、50%、50%以上。
8.構建水產綠色養殖全程機械化體系。推動設施裝備運用與綠色養殖方式發展相適應,促進養殖品種、工藝、設施與機械裝備協同聯動,健全水產養殖機械化標準體系,加快水產養殖全程機械化及水質監控、水草管護、尾水處理等設施裝備的集成配套。完善池塘標準化建設規范,建立健全養殖池塘維護修繕及設施裝備管護長效機制,推進養殖池塘標準化宜機化建設。圍繞發展生態健康養殖開展養殖模式試驗優化,總結推廣綠色養殖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到2025 年,工廠化、集裝箱式和池塘工程化等循環水養殖基本實現機械化。
9.推廣綠色高效養殖裝備技術。加快優質飼草青貯、農作物秸稈飼料制備、畜禽糞污肥料化利用等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推動構建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模式。遴選推廣畜牧水產綠色高效養殖機械化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模式,示范推廣精準飼喂、智能環控、疫病防控、高效糞污資源化利用、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高效起捕、水質凈化處理等高效專用技術裝備。
(四)積極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
10.推進綠色高效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研發應用。加快推進利用太陽能、空氣能等清潔能源的綠色高效農產品初加工技術裝備研發和推廣應用。以農產品初加工重要環節和空白領域為重點,推動快速預冷、節能干燥、綠色儲藏、低溫壓榨、高效去皮脫殼、清潔分等分級及畜禽屠宰、冷鏈物流等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制造。圍繞果蔬、畜禽、水產品等鮮活農產品保質增值,發展預冷、保鮮、冷凍、清洗、分級、分割、包裝等初加工機械。圍繞糧食、油料、棉花等耐儲農產品減損增效,發展脫殼、清選、烘干、儲藏和膨化保鮮等初加工機械。圍繞雜糧、茶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開發做強,發展碾磨粉碎、混合調制、切分干制、理條成型、精選分級等初加工機械。
11.加強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體系建設。加強農機裝備與農產品初加工工藝融合研究,總結推出一批農產品初加工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和高水平示范應用場景。推進糧食減損等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裝備成套化,探索示范成套裝備與配套設施集成一體化發展,提升農產品初加工工程化水平。探索發展“互聯網+初加工機械化”,推動農產品初加工重點環節裝備應用實時信息采集和智能管控系統,鼓勵生產主體進行設施與裝備物聯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化與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制定健全農產品初加工機械與成套裝備技術標準,加強技術設施設備篩選評價,提升試驗鑒定能力,加快推廣應用。大力推進農產品初加工機械社會化服務,積極探索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生產托管、訂單作業、承包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緊盯脫貧地區特色農產品提質減損增效,就地就近建立分區域、分產業、分規模的農產品初加工適配裝備體系和技術服務模式,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五)加快補齊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短板
12.推進適宜裝備研發推廣。積極發展丘陵山區農業生產高效專用農機,推動丘陵山區通用動力機械裝備及特色作物生產、特種養殖需要的高效專用農機研發,增加裝備供給。大力推進丘陵山區適用農機專項鑒定,落實農機新產品購置補貼試點政策,加快適宜當地產業需求的農機具研發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產學研推用緊密結合,加快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創新和機械化技術的推廣應用。到2025年,研發丘陵山區適用農機裝備10臺(套)以上。
13.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完善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技術標準和評價規范,構建農田宜機化改造標準體系。深入開展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需求摸底,根據丘陵山區地形、地貌特點以及不同作物生產需求,因地制宜明確田間道路、田塊長度寬度與平整度等宜機化要求,提出適宜不同地形特點的改造方案。強化投入成本與收益的測算分析,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推進地方政府債券、社會資本和有關資金支持開展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改善農機通行和作業條件。到2025年,在丘陵山區選擇15個縣開展宜機化改造試點,治理小塊田、異形地。
(六)深入實施智慧農機推進行動
14.推動智能農機裝備技術創新。推動農機導航、農機作業管理和遠程數據通信管理等技術系統集成,加快農機裝備作業傳感器、智能網聯終端等關鍵技術攻關,推進農機作業監測數字化進程。圍繞農田精細整地、精密播種、精準施肥藥,創制智能化機具裝備,提升精準作業技術水平。推進北斗自動導航、ISOBUS(農機總線)、高壓共軌、動力換擋、無級變速、新能源動力、機電液一體化等技術在農機裝備上的集成應用,加快創新發展大型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實現信息化、智能化生產,促進智慧農業示范應用。到2025年,推廣應用加裝北斗終端的農業機械不少于3萬臺,漁船通信導航設施實現全覆蓋。
15.加大智能化技術示范推廣力度。積極引導高端智能農機裝備投入農業生產,加快提升農機裝備“耕、種、管、收”全程作業質量與作業效率。大力推廣基于北斗、5G的自動駕駛、遠程監控、智能控制等技術在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機具上的應用,積極開展關鍵作業環節智能控制系統推廣使用,推動設施園藝、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初加工的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應用,每年建設智慧農場、智慧牧場20個以上。繼續開展“無人農場”試點,開展耕種管收生產環節全覆蓋、機庫田間轉移作業全自動、自動避障異況停車全安全、智能決策精準作業全無人作業技術先行先試,構建糧食生產“無人化”機械裝備與技術解決方案,每年建設“無人農場”試點2個。
16.推進智慧農機數字化管理。完善省級智慧農機系統,拓展數據梳理、實時作業分析等功能,實現對重要農時機械化生產的信息化管理與調度。積極推進農機工業、種植業、養殖業等相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建設國內一流農機管理服務平臺。提升農機試驗鑒定、安全監理、質量監督等業務信息化管理水平,努力實現農機購置補貼、試驗鑒定、安全監理、質量監督等數據信息互聯互通,提升政策實施質量和效率。大力推進農機智能裝備數據服務標準體系建設,引領農業機械化管理、農機作業監測、農機作業服務供需對接向數字化轉型,做好機械化生產數據安全管理。
(七)做大做強農業機械化產業群產業鏈
17.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計劃。緊盯農業產業發展需求,分區域、分產業、分品種、分環節,全面摸清農業機械短板,組織制定農機短板技術裝備需求目錄,引導科研院所和農機企業等向農業機械補短板聚焦用力。聚焦解決“一大一小”問題,開展大型大馬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和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推廣應用先導區建設,推進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研發項目??茖W布局和建設“現代農業裝備”“設施農業工程”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為農機農藝融合研究創造條件。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開展智能農機裝備、農業機器人等重點項目研究。推動智能農機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支持地方打造農機產業鏈發展高地和農機裝備創新聯盟、基地,主動服務研發制造需求,拓展農機應用場景。健全完善農機試驗鑒定大綱和農業機械化標準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到2025年創建先導區11個,研發新機具80種以上,建設農機推廣示范基地140個以上。
18.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培育壯大農機作業服務公司、農機合作社、農機服務專業戶等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每年培育托管面積萬畝以上的示范組織100個,新增農機服務組織200個,創建省級農機合作社示范社50家。鼓勵農機服務主體創新服務方式,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向農業生產全過程、全產業延伸,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支持農機社會化服務區域中心建設,依托農機服務主體等,每市至少打造3個“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廣泛開展農業生產托管。加強救災防災專用農機裝備儲備建設,提升農機應急搶收搶種搶烘及排澇抗旱服務能力。采取政府訂購、定向委托、獎勵補助、招投標等方式,引導農機服務組織參與對軍烈孤困寡等群體提供優先、優惠或免費等農機公益性服務。鼓勵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科技人員等創辦領辦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支持農機服務主體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及農業企業等組建農業生產聯合體,實現機具共享、利益共贏。到2025年培育省級聯合體達到350個以上。
19.推動農機銷售、維修及零配件供應產業發展。培育具有河北特色的優勢農機裝備產業集群,加快保定、滄州農機零部件產業集群,石家莊、邯鄲、邢臺整機制造產業集群和衡水、定州、辛集特種專用農機裝備產業集群建設。積極推動運用大數據平臺技術建設便捷高效的農機銷售、維修及零配件供應網絡,便利農民購買、維修、使用農機,提升農機流通信息化、規?;?。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取消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核發的決定,制定農業機械維修服務規范,推動農機維修服務方式創新。鼓勵維修中心與單個或多個農機合作社、農機銷售企業、生產企業等企業組織聯合,充分利用各方配件供應、維修設備、技術人員等資源優勢,加快區域維修服務中心建設步伐。到2025年建設區域維修服務中心達到120個以上。
20.推進農機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發展。強化農機職業技能開發大綱制定、教材編寫、課件選推等基礎工作,有效利用企業現場設備和場所開展培訓服務。充分發揮農機培訓機構、生產企業、農機合作組織等社會力量主體作用,壯大農機實用技能培訓規模,提高農機技能培訓質量。引導相關高校面向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構建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實施體系。推動實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優勢農機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工程創新基地、實踐基地和實訓基地,加快農機職業技能教育發展。指導農機服務組織科學配置作業機具,加強農機手應急救災防災技能培訓,促使農機保有量和類型結構滿足救災防災需要。
(八)持續提升農機安全監管能力
21.嚴格落實安全監管責任。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重要論述,樹牢安全發展理念,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建立健全農業農村部門牽頭,農機安全監理機構、農業綜合執法機構和行政審批機構分工負責的農機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制。加強“雙控”機制建設,管控一批重大風險、消除一批重大隱患、形成一批有效制度。每年在重要時間節點,對重點機具和關鍵人員開展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嚴格履行安全監管職責,依法核發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牌證,做好駕駛人培訓和考試管理,嚴格農機安全技術檢驗。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有效遏制發生較大以上農機安全事故。
22.持續提升安全監管能力。深化“平安農機”創建活動,將創建工作納入政府安全生產考核內容,每年創建一批代表性強、示范效果好、經驗可復制的全國及省級“平安農機”示范市、示范縣、示范崗位標兵。每年確定一個主題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宣傳咨詢日”等宣傳活動,廣泛宣傳農機安全法規和安全操作知識,提高農機駕駛操作人員安全意識。加強基層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農機安全生產應急救援裝備建設。常態化組織農機事故應急演練,提升突發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機安全監管隊伍建設,組織開展崗位知識和技能培訓,實現崗位練兵常態化,推行專業崗位持證上崗,培養造就高素質農機安全監管隊伍。加強農機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推進農機安全監管和互聯網深度融合,努力構建縱向貫通、橫向集成、共享共用的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實現農機安全監管與服務信息化。到2025年建設農機安全應急救援中心10個以上。
23.加快老舊農機報廢更新。全面實施農機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健全完善報廢農機回收拆解網絡,擴大補貼實施覆蓋面,優先扶持老舊收獲、插秧、植保、脫粒等糧食生產機具報廢更新。加強對回收農業機械的解體銷毀監督,嚴禁報廢機械回流市場,對未納入牌證管理的農機具,制定風險防控措施,嚴查虛假報補等騙套補貼資金的違規行為,嚴懲違規主體。強化農機報廢更新績效考核,積極推動報廢更新補貼信息化建設,嚴格執行進度統計月報和總結分析季報制度,確?;菝裾呗鋵嵚涞?。通過政策實施,進一步加大耗能高、作業損失大、安全性能低的老舊農機淘汰力度,促進農機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到2025年,農機報廢更新補貼工作覆蓋全部農業縣。
24.提高農機試驗鑒定能力。加強試驗鑒定基礎建設,加大儀器設備投入,建設拖拉機動力性能、植保機械、烘干機械等專業實驗室,升級改造排灌機械實驗室,提升農機鑒定能力。開展農機專項鑒定,解決因無《推廣鑒定大綱》的創新產品不能進行鑒定問題,及時將產業急需和補短板創新產品納入鑒定產品種類指南,推動新型農機裝備創新發展。加強鑒定技術研發,完善農機試驗鑒定信息系統,促進信息化與農機企業、農機用戶和農機鑒定綜合管理服務的深度融合,充分發揮農機試驗鑒定對農機化技術推廣的技術支撐作用。
四、重點工程
(一)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創建工程
結合農業結構調整以及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處理、奶業振興等重點領域項目安排,由重點選擇大田作物機械化向棉花、花生、蔬菜、中藥材等區域優勢作物以及畜禽養殖薄弱環節機械化拓展,重點在節水灌溉、玉米籽粒直收、棉花機械采收、花生聯合收獲、蔬菜移栽收獲、中藥材播種收獲、糞污處理等環節補齊短板。開展區域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評價,到2025年,推出3個市整建制率先實現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
(二)農機購置及應用補貼政策落實工程
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導向作用,著力穩重點、擴范圍、優服務、強監管、提效能,突出優機優補、獎優罰劣,加大對智能、高端安全農機裝備支撐力度,持續提升政策實施精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積極爭取國家農機購置綜合補貼試點,探索創新補貼資金使用與管理方式,實施購置補貼與作業補助、貸款貼息、融資租賃承租補助等相結合的補貼方式。推廣應用手機APP、人臉識別、補貼機具二維碼管理和物聯網監控等技術,加快農機購置補貼業務全流程線上高效安全辦理。
(三)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研發工程
圍繞我省現代農業發展需求,聚焦糧食安全、地下水壓采、秸稈綜合利用、畜禽糞污處理、保護性耕作和特色產業發展等重點領域,以智能、高效、綠色農機新機具新技術為重點,通過機具研發,突破關鍵薄弱環節技術瓶頸,加快新型農機裝備創新發展,不斷推進全省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每年研發15種新機具,研究制定相關技術規程或標準15個以上。
(四)農機深松深耕作業工程
以打破土壤犁底層、提升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科學確定實施區域、嚴格篩選作業主體、注重規范操作程序、分級開展督導檢查為關鍵,重點在糧食生產核心區、地下水超采區以及其他群眾要求迫切的適宜地區,開展農機深松深耕作業,充分發揮農機作業補貼引導作用,確保完成年度作業任務,增強土壤蓄水保墑和抗旱防澇能力,扎實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每年完成農機深松作業面積700萬畝,農機深耕作業80萬畝。
(五)農機技術推廣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省級主辦、市級承辦,田間觀摩、參與互動,現場教學、專家指導,一主多元、協同推進”原則,以農機農藝融合、機械化信息化融合為重點,圍繞全省特色產業以及國家和省主推政策技術,在全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以及重點地區舉辦農機推廣“田間日”活動,通過大演示、大展示、大宣傳、大培訓,示范推廣農機新技術、新成果、新模式和新經驗,構建農科教、產學研推用一體化技術推廣新平臺新機制,引領全省農業生產機械化全程全面創新發展。每年舉辦農機推廣田間日活動3-5次。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省農業機械化發展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協同推進農機化全程全面高質量發展。建立完善責任落實機制,圍繞政策創設、重大專項和重點工作安排,落實工作責任,健全工作機制,將農業機械化納入各地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重點工作和考核內容。積極參與工業和信息化、科技部門開展技術改造、機具研發、數字化車間建設、工業設計等項目實施,瞄準農業生產需求和發展方向,列出短板機具目錄清單。組織調動全系統力量,完善農機農藝相結合的工作協調機制,合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確保規劃任務落到實處。
(二)強化政策支持
省級安排專項資金,重點用于農機裝備技術改造、研發創新、試驗示范和集成推廣。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與應用補貼政策。支持農機服務主體開展深松深耕、機播機收和生產托管服務。鼓勵集體經濟組織、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主體,以各種形式開展機庫棚、機耕道、烘干機塔等基礎條件建設,加強農機搶種搶收搶烘服務能力建設。免收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運輸聯合收割機車輛的通行費。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農機企業和農機服務組織的信貸投放,探索將權屬清晰的大型農機裝備納入農村資產抵押擔保融資范圍,鼓勵開展農機保險。農機融資租賃服務按規定適用增值稅優惠政策,農業機械耕作服務按規定適用增值稅免征政策。探索“農業信貸擔保機構+農機補貼質押+農機具抵押”等擔保貸款模式。擴大政策性農機保險覆蓋面。推進農業機械化人才隊伍建設。
(三)強化科技支撐
組織省級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科研院所、高等學校成立攻關團隊,開展農機關鍵和核心技術攻關,盡早補齊農機裝備短板。建立產業、技術、應用等部門聯動的農機協同創新機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農機創新體系。推動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優勢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學會等各相關方發揮自身優勢,共建農機裝備聯盟,開展技術服務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建設。鼓勵企業與新型經營主體對接,探索建立“企業+合作社+基地”的農機產品研發、生產和推廣新模式。
(四)強化宣傳引導
各級農機化管理干部和技術服務人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學習宣傳農業農村和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不斷提升自覺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動發展、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政府推進農業機械化引導作用,重點在公共服務等方面提供支持,為市場創造更多發展空間。深入推進農業機械化管理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加強規劃政策引導,完善鑒定推廣服務,保障農機安全生產,調動各類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活動組織、信息交流、業務培訓、行業自律和項目申報等方面的作用。強化農機化法律法規普法宣傳,推動法律法規進村進戶,將普法融入日常管理服務中,營造良好法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