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收藏本站
              農機化生產月歷
              當前位置: 首頁>> 研究論壇>> 行業分析>> 新聞詳情
              搜索:

              雜糧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技術研究

              來源/作者: 《當代農機》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 賀 君

              山西省地處黃土高原東部,特殊的地形、多樣的氣候、悠久的農耕歷史,造就了五花八門的雜糧品種資源,主要有谷類、豆類、根莖類、糜黍類等四大類120多個品種,品種之豐、面積之廣居全國之首。山西省委、省政府及各級地方政府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實施有機旱作生產等工程為切入點,正在努力打造“小雜糧王國”金字招牌。省農機部門以提升雜糧有機旱作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為目標,通過實施作業補助,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戶開展雜糧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完善雜糧機械化生產模式和機具配備方案,提高雜糧綜合機械化生產水平,推進農機農藝融合和雜糧全產業鏈開發。

              優質雜糧有機旱作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補助重點在有農機深松作業基礎的雜糧機械播種種植產區和集中連片、整鄉整村推進的區域實施。補助對象為具有一定規模、服務能力較強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戶。按照項目計劃任務,實行每縣單一作物補助制。作業環節為機械播種、機械收獲、秸稈還田、深松或旋耕整地和其他機械田間作業中的任意作業項目,補助環節不少于3項。由項目縣農機部門組織農機專業合作社或農機戶統一開展各項作業,實現規?;a,兌付作業補助。項目縣根據鄉村雜糧作物種植、機械化作業情況,確定作業區域和作業任務,根據規模、能力、信譽、作業價格等因素擇優選擇農機專業合作社和農機戶開展服務,簽訂作業服務合同。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戶要按照作業合同要求和機械作業規范按期、保質保量完成作業任務。在承擔項目的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戶的各類作業機組上安裝遠程監測終端,實現作業面積和質量遠程監控。

              作業補助重點圍繞谷子、豆類、高粱、莜麥(燕麥)、馬鈴薯等作物實施。

              1     谷子作業技術路線及農藝要求

              1.1    機械耕整地

              谷子種植前茬作物以豆科作物、馬鈴薯為最佳。前茬作物收獲后,立即清除根茬,秋深耕或深松25 cm以上,耕地后耙耱保墑。春季利用肥料撒施機將腐熟的農家肥結合氮、磷、鉀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每1 hm2施農家肥30 000~75 000 kg、尿素225 kg、磷酸二銨225 kg、鉀肥150 kg。

              1.2    機械播種

              根據不同條件,選擇高產優質谷子品種,播種前曬種兩天,用10% 的鹽水漂去扁粒,再用清水淘洗凈鹽分。根據病蟲害防治需要,選擇專用藥劑進行包衣或拌種處理;包衣種子用強風吹選后曬種催芽,減少癟種、破種、病蟲害種,以提高谷子出苗率。播前要做發芽試驗,以準確確定播種量。

              根據實際情況,選配適宜的播種作業機具。覆膜播種可選用鴨嘴式鋪膜穴播機;不覆膜播種可選用窩眼輪式、氣力式精量播種機、種子編織帶式播種機作業。播種作業前,應對播種機進行全面細致的技術狀態檢查調整。

              根據無霜期長短和品種特性,當地表下5 cm的地溫達到12 ℃即可播種,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地膜覆蓋播種深度4~5 cm、裸地播種5~6 cm。根據種子純度、凈度、發芽率綜合計算,每1 hm2播量2.25~4.5 kg。播種密度:覆膜穴播穴距20 cm,行距40~50 cm,粒數6~9粒,每1 hm2留苗45萬株;不覆膜播種株距12 cm,行距40~50 cm,粒數3~5粒。土壤墑情較差時,播后應鎮壓,覆土厚度為3~5 mm,以利于出苗。

              1.3    機械中耕

              選用中耕施肥機作業,一次性完成行間松土、除草、追肥、培土等工序。每1 hm2追施150~300  kg尿素或硝酸銨300~360 kg,去除田間雜草,防止后期倒伏。

              1.4    機械植保

              根據病蟲草害情況,有針對性地選用噴桿噴霧機或植保無人機作業。

              1.5    機械收獲

              在谷子臘熟末期,適時收獲。根據地理條件、地塊大小、種植行距選擇合適的聯合收獲機。作業質量應達到總損失率不大于5%,含雜率不大于3%,破碎率不大于3%??筛鶕乩項l件、地塊大小、行距選擇合適的谷物割曬機。先將植株帶穗割倒,排放整齊,晾曬后采用脫粒機進行脫粒,谷粒含雜率不大于3%,破碎率不大于3%。

              谷子收獲后自然風干,或用烘干設備進行干燥處理,使其含水量在13%以下,然后用清選設備清選后貯存入庫。

              2    豆類作業技術路線及農藝要求

              2.1    機械耕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采用秸稈還田機進行秸稈還田作業,留茬高度不大于10 cm,粉碎長度不大于10 cm。根據種植方式、土壤條件、田塊規模等選擇合理機具和作業工藝、耕作方式。

              2.2    機械播種

              播種作業采用氣吸式、氣吹式等復式精播機作業,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播種深度控制在3~5 cm。播種量、行距要滿足農藝要求。播種后必須鎮壓,起到護土保墑防止風蝕的作用,且有利于出苗。

              2.3    機械中耕

              采用中耕施肥培土機或輕小型田間管理機,可一次性完成行間松土、除草、追肥、培土等作業工序。

              2.4    機械植保

              植保作業采用懸掛、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或植保無人機作業。根據病蟲草害情況,科學合理選用農藥、藥量,選擇噴藥次數及安全間隔期,適時噴灑農藥。

              2.5    機械收獲

              選擇可配備豆類專用割臺的谷物聯合收獲機或豆類專用收獲機,割臺高度不超過17 cm,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清選分離、卸糧運送等工序;亦可用割曬機收獲,再采用脫粒機脫粒的分段收獲方式。

              3    高粱作業技術路線及農藝要求

              3.1    機械耕整地

              在前茬作物收獲后,選擇適宜機具進行深耕曬垡,做到春墑秋保,一般以耕深30 cm為宜。播種前進行旋耕整地,做到地面平整、土層上虛下實,無殘茬和大土塊。

              3.2    機械播種

              選擇株高1.5 m以下,熟期適中,抗倒伏、抗病蟲害能力強、高產的品種。對種子進行精選,要求純凈度98%以上。使用符合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的藥劑進行拌種,防止黑穗病。

              在土壤5 cm深度地溫達到10℃~12℃,即可播種,一般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要求11.25萬~15萬株/ hm2,行距35~40 cm,株距16~20 cm。播種深度3 cm左右。采用精量播種機進行播種。

              3.3    機械中耕

              在出苗后3~4葉期進行間苗,在5~6葉期使用中耕機進行中耕培土。

              3.4     機械植保

              高粱病害主要包括黑穗病等,一般使用抗病品種和符合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的藥劑拌種處理。蟲害主要有根部的螻蛄、地老虎、金針蟲等,后期的蚜蟲、高粱條螟等,一般使用符合農藥安全使用標準的藥劑拌種和藥劑噴霧處理。

              3.5    機械收獲

              在籽粒含水率下降到20%左右時,使用高粱專用聯合收獲機收獲,或采用谷物聯合收獲機配套專用割臺收獲。

              4    莜麥(燕麥)作業技術路線及農藝要求

              4.1    機械耕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采用秸稈還田機、滅茬機進行秸稈還田或滅茬作業,留茬高度不大于10 cm,粉碎長度不大于10 cm。根據不同區域種植方式、土壤條件、田塊規模等選擇合理機具和作業工藝、耕作方式。

              4.2    機械播種

              播種作業采用槽輪式、離心式等復式播種機作業,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鎮壓等工序,播種行距20~25 cm,播深3~6 cm。當氣溫穩定在7℃~8℃、地溫穩定在5℃~6℃時播種,播前要精選種子去雜去劣,保證種子發芽率在95%以上。播種后須鎮壓起到保墑護土防止風蝕作用,以利于出苗。

              4.3    機械中耕

              中耕作業常用的機具為中耕施肥培土機或輕小型田間管理機,一次性完成行間松土、除草、追肥、培土等作業工序。在幼苗3~4葉時,進行第1次中耕,深度3 cm左右;分蘗期進行第2次中耕,深度3~5 cm。

              4.4    機械植保

              植保作業采用懸掛式、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或植保無人機作業。根據病蟲草害情況,合理選擇農藥、藥量,選擇噴藥次數、安全間隔期,適時噴灑農藥。

              4.5    機械收獲

              收獲是莜麥(燕麥)生產的重要環節,優先選擇谷物聯合收獲機作業,一次性完成收割、脫粒、清選分離和谷物卸糧運送等工序;亦可采用割曬機收獲,再采用脫粒機脫粒的分段收獲方式,利用莜麥(燕麥)的后熟效果,提高作物品質。作業質量應達到總損失率不大于5%,含雜率不大于3%,破碎率不大于3%。

              4.6    機械烘干

              采用熱干式或風干式糧食烘干設備進行干燥處理,使含水率降到15%以下。

              5    馬鈴薯作業技術路線及農藝要求

              5.1    機械耕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進行秸稈還田或滅茬作業,留茬高度不大于10 cm,粉碎長度不大于10 cm。根據種植方式、土壤條件、田塊規模等選擇合理機具和作業工藝、耕作方式。

              5.2    機械播種

              根據土壤墑情確定平作或起壟播種,旱地播種深度10~12 cm;水澆地、下濕地播種深度8~10 cm,視土壤墑情作適當調整。壟作模式選用大壟雙行、小壟單行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起壟、鋪膜、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工序。作業質量應達到深度合格率不小于75%,種薯破碎率不大于2%,空穴率不大于3%。按照品種特性,選定合適的播量,合理密植,保證畝株數符合農藝要求。

              5.3    機械中耕

              采用中耕施肥培土機或上土機作業,一般要進行3次中耕作業,第1次在出苗時進行,第2次在現蕾初期進行,第3次開花初期進行。

              5.4    機械植保

              病蟲草害防控按要求選用懸掛式、自走式噴桿噴霧機或植保無人機作業。

              5.5    機械收獲

              根據地塊大小和馬鈴薯品種,選擇合適的殺秧機和收獲機。條件較好的地塊,可采用聯合收獲的方式。分段收獲前7~10天進行殺秧作業,促使馬鈴薯表皮硬化,減少收獲時創傷,提高其品質。收獲機的選型應適合土壤類型、粘重程度、作業要求。作業質量應達到收獲挖凈率不小于98%,明薯率不小于97%,傷薯率不大于3%。

              參考文獻

              [1] 張東光,郭玉明,鄭德聰.谷子機械化精少量種植工藝的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1(06):563-567.

              [2] 康忠寶.論大豆種植技術要點的研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3(06):18-19.

              [3] 張曉軍.高粱保護性耕作及全程機械化種植技術的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08):182.

              [4] 閆建英.小雜糧及其機械化生產技術(續2)[J].山西農機,2006(03):26-27.

              [5] 楊有倉.馬鈴薯地膜種植全程機械化高產栽培技術[J].種子科技,2019(11):29,31.◆

              發布時間:2022-06-30 提交人:山西省農業機械發展中心 李舒婷 責任編輯:總站信息處 劉玉
              相關新聞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本站聲明
              |
              舊版網站
              「 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 」 主辦 「 中國農業機械化信息網信息中心 」 承辦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南路96號農豐大廈 京公網安備 11010502035015號
              京ICP備050394191號

              業務分類

              綜合管理

              試驗鑒定

              技術推廣

              安全監理

              農機維修

              農機作業

              教育培訓

              企業動態

              国产午夜毛片,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中文字幕有码自拍欧美,日韩版中文字幕性交高清,中文字幕有码自拍欧美,女医生特殊的服务bd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